实在忍不住要来吐槽一下《同桌的你》这部电影,就这样素质的电影也敢说要和大家同哭、同笑、同青春?你丫实在是不配!起先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是因为这是一部跟厦大有关的电影,高晓松写同桌的你是他落魄的时候在厦大附近租房住,然后邂逅了一个新闻系女生,接着写出了这首很有故事的歌曲,既然有导演要把这首歌拍成一部电影,那么就算仅以这首歌的歌词作为框架进行充实那应该也可以勉强一看,毕竟主题也是喜闻乐见的热血、青春和回忆。然后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同学分享的一篇叫做《我与我的作死低智商女友》的吐槽文章,就更让我想看看这部奇葩电影到底是什么样子,电影上映的时候没有排出时间去电影院,直到最近发现网上有就看了一遍,我实在想对这个编剧和导演说一句:what the fuck!不说别的,特么明明是在华侨大学拍的,厦大不让你取景拍摄然后转场去华大,你就好好说故事发生在华侨大学,这么张冠李戴到底算是什么态度?

虽然我不是学电影的,但是我也至少知道一点,电影的本质实际上是讲一个故事,拍电影的水平也就是讲故事的水平,编剧是准备好一个故事的框架和内容,而导演是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把这个故事呈现给大家。这部电影的内容真的是让我无力吐槽,诸多的逻辑漏洞我都数不过来:尼玛一个学渣只是用功了四十天就第一志愿北大,第二志愿厦大?撇开这点不说,然后文科还能报计算机系?编剧你特么从小跟跟白痴生活在一起吧?两个人被厦大录取,到军训的时候才知道?你一个假期都不关心你的女朋友考了哪里?这像是一个谈恋爱的人应该有的态度么?能有社交网络这么超前想法的人会混到那么差?还被一个外国留学生讲给了扎克伯格,我真是够了,你这么能YY怎么不去写小说?非典被隔离居然还有一票人把他“救”出来,你确定这是大学生?就算不考虑社会危害性,你丫就不怕把自己搞死了,这智商……真的是连猪都不如,还有98年上大学,03年才毕业,所有人的大学都上了五年?你当所有人都是学医的?结婚前一个男人和新娘在那边互诉衷肠,你是打算悔婚吗?我就不信这样的情况新郎心里没根刺,这真的是我见过最奇葩的剧情,最让我不能忍的是女主哭着说,你知道我当初申请被拒签证被拒的绝望么,男主带着哭腔问,所以你就放弃了?女主就这么放弃了,还自以为是救赎的放弃努力了。这特么是一个从小以斯坦福作为目标的有志青年应该表现出来的状态吗?只是因为没申请上斯坦福、被拒签两次就放弃了,就算你特么不知道有个东西叫做配偶陪读,你就不会去个其他学校吗?就这样的智商去斯坦福,哎……俩人泪眼朦胧的感叹道:我们是输给了现实。我呸,你们是输给了智商才对!!!

电影剧本和小说一样是可以创造的,但是这有一个度,不说优秀只是合格的剧本至少有个要求——不能扯淡!我想引用一个我很喜欢的网络作家跳舞写在《天王》小说中“我的都市题材小说创作笔记”里面的一段话来说说这件事: Read More →

题记:时间,它只负责流动,却不负责与你一同成长。

岁月,它只承担回忆,却不担保带你一同回去。

“我清楚的记得一个恬静安详的旧香港,为我淡墨样的童年赋予了水一般的颜色”导演罗启瑞曾在自己的散文《两毛钱往事》开篇写下这句话,而在影片《岁月神偷》中,导演罗启瑞再现了自己记忆里那个年代的模样。都说对于念旧的人,历时愈久,感情的色彩便愈浓厚,回忆也愈加温柔,导演从片中渗透出的丝丝情感,也在时时刻刻一刀刀扎进观影者的内心。抛开剧情不说,单看片头做旧的浅黄色画面就已知全片浪漫主义的基调,通过还原那个年代的置景,复古的服装设计,人物造型等,也为镜头下的感情渲染更直接的铺就了一条平坦的路。纯真.怀旧感伤的情节,刻画出了流逝在岁月里五味陈杂的人生,这样一部有爱的文艺片,怎能让我们对于岁月的初识不有所共鸣呢?

影片以家庭中小儿子罗进二的视角来推进整个故事的发展,把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周围的环境的变换,完美而不着痕迹的结合起来,加上独特的“外星人”视角,展现着旧香港人当时的生活状况,残酷的现实在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眼里就那么的土崩瓦解。影片的结构也算清晰明了,以“台风袭击”为中点明确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半段温馨,后半段煽情,共同构成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的全景图。纵观整部影片,前后思路清晰,如弟弟罗进二被罚对着黑板5秒一次的报时,之间反复运用到的穿插镜头,使故事在时间上有了明确的流动感,同时也对片尾的情节做了一个独特的铺垫,使前后能够遥相呼应,为最后情势急转直下,从大喜到大悲作出暗示。影片在节奏处理上把握的恰到好处,人物关系处理上也非常的平稳。对白简练却有深意,情感表现细腻而精致,感动来的无比自然和朴实,而本应该出现的滥情的感动却销声匿迹,没有大片声嘶力竭的控诉与悲愤,却从隐忍中表露出了浓浓的亲情,让人回味无穷。 Read More →

我已经很久没有写过文章,更别说影评了,但是今天看了这部《听风者》后真是不吐不快。选择这部片子的原因是这部片放映频率比较高,在观影前对本片几乎没有期望,就是抱着勉强一看的心态,但是看下来还真是远超我的预料。对于这部电影我给出80分的高分,周迅以完美的表演获得100分,梁朝伟95分,王学兵范晓萱60分,编剧和导演30分。推荐程度:五星,强烈推荐去电影院观看!

在此之前我想说的是一些对于影评的个人看法:看电影需要的是带入故事情节去欣赏电影的态度,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吐槽。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好像只有把电影数落的一文不值才能体现出作者的价值,其实不管多么犀利的吐槽也不能显示出你观察的细致和高人一等的水平,只会让人觉得非常讨厌,就像乱咬人的疯狗方舟子一样。浮躁的作者们根本没有用心去仔细感受电影的美好,当然感受到的只能是令人厌恶的缺点和不足,其实看电影如同看人一样,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如果只是为了挑毛病你大可不看电影。何必一味吐槽呢?

言归正传,正如我标题中所说,这是一部披着谍战外衣的文艺片,会令许多追求惊险刺激的谍战片爱好者失望。但是我本人非常喜欢这种氛围,纯粹的文艺片会非常枯燥,不知所云;而纯粹的谍战片会让你的心境跌宕起伏,很容易疲劳。看完这部电影只会留下一丝淡淡的忧伤。为了一位完美女特工的香消玉殒?或者为了没有结果的爱情?为了复仇男主角不惜自残那份说不清是爱情还是友情的东西?再或者是为了一生只能被记住代号的200?
Read More →

很不巧,在我准备看《让子弹飞》之前,我看了和菜头先生的《姜文那一哆嗦—《让子弹飞》观后》

实话,《让子弹飞》的笑点跟剧情、台词一样飞快,群众们笑得较为吃力,略微有些被拖着走。散场后,通过监听对话和观察面部表情,我那一场的观众应该觉得比 较满意,值回60元的票钱。但也绝不至于高潮迭起,不能自己。说这话的人以后看电影的时候先把自己身上的跳蛋给关了,不要误导群众。

之前在twitter上被捧为神作的《让子弹飞》一下子从云端陨落。我知道姜文一直是文艺小青年的最爱,而我等俗人明显是欣赏不了的,我看电影要么是为了放松、为了欢乐;要么就是像看《Matrix》那样领会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因此拒绝欣赏太过于富有艺术气息的作品,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偏见去看完了电影。

说实话在我第一遍看完电影之后,我甚至连写一点看法的兴趣都没有,就是这么一部让我觉得乱七八糟的电影:笑点不多,情节不合逻辑,结局无力。给我留下印象的不过是姜文自己明志的那句:不要跪着,要站着把钱挣了!还有的就是几个喜剧包袱: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