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树都要成材,不是所有的路都有岔口。

风轻轻一吹,就把我从一个路口吹到了另一个路口。

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和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一样,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已经没有什么色彩了,那些喧闹与纷繁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在他们眼里只剩下一些天空的颜色。

我的生命也许就是这些桀骜不驯的树,恣意生长,淡淡黄尘中,暖暖阳光里,像云一样飘着。

没有人会记得我,作为一棵树,是没有必要记住这些的,泥土记住了这一切。一棵树曾经承载过的一切,泥土都承载过,除非它死了,泥土也会是它最后的微笑。

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一辈子有多长,谁也不知道树最后会长成什么样,也许最终成不了材,也许最终只剩下一片残叶,但年轮记住了,岁月刻下了,每个成长的瞬间,我们曾经的无奈与沉默。

无意于苍老,而生命却一段段地远去。儿时,为了吃到树上的果子,总是未等到成熟就爬上树的顶端,迫不及待摘下青涩的果子,和着青涩的我,一起品味淡淡的 苦。想起童年这些美好的小幸福,会有些淡淡的感伤。曾经带给我温暖与觊觎的这些果树现在早已经被砍掉了,燃烧后化作灰烬。想起自己的一段段岁月,曾经那样 被无奈搁浅,有一天生命也会像树一样消失。多年以后,我们是否还会像儿时那样,吃到那些青涩的果子,怀想着那些纯真的岁月,会独自一点点地微笑。而时光背 后的我们,如烟花般老去。 Read More →

武侠文 化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作为平民的伦理文化,对广大中国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武侠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承载的是中国武术 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伦理与道德文化。武侠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无数的中国人或者用自己的精神,或者用自己的文章,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构 建了一个以“侠”为核心的武侠文化,直到今天,侠义精神仍然是一种倍受推崇的道德规范。

武侠文化中最基本的因素是武与侠及其相关的东西。武侠,顾名思义,有武有侠,以武行侠而已。武即武力、武术、击技;侠即行侠仗义。武侠文化作为伦理本体型的 文化,“武功”、“武力”、“武术”等以“武”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们征服社会的渴望;“侠客”、“侠义”、“侠行”等以“侠”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则是 对完善道德的祈盼。“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建立一个 理想的世界。所谓“侠”是目的,“武”是手段,有武才可为侠,而为侠方才学武。两者在行为方式道德追求、文化理想等方面和谐地统一起来。

武侠艺术之所以被推崇,跟其间的侠义观念,在传统上能让中国人接受、能产生伦理道德上的认同有很重要的关系。侠,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道义,为侠者,肯定是有 忠肝义胆,不然如何能做到为国为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侠义精神、侠义伦理则是武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 价值核心。由此引申出的 侠义崇拜已成为普遍性的民间文化心态,侠义精神也演化为一种传统民间美德。侠义精神是侠之为侠的一个永恒的行为动机,是侠文化的 基本内核,更是平民大众现实生活需要与理想化期待的综合产物。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种种情态时的一个心灵参照。在文学创作中侠义精神不仅寄寓于武侠小说中, 而且也渗透、覆盖在其它的创作类型里,尽管其呈现形态不是那么完整、充分和透彻。人们在看武侠影视和阅读武侠小说的过程中,随着武侠一起进行一次人格上的 超越和道德上的升华,并以此获得伦理意义上的巨大心理满足。在现代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道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焦 虑、失落和傍徨之中便产生了对古老伦理社会重义轻利、互助互让、锄强扶弱、济困救贫等的执着与向往。从而为精神的复归和栖居寻找到了一个道德上的乌托邦和 太阳城。武侠世界成为现代中国人逃向想象的道德乐园,以理想人格的幻影来谐合现实的心理失衡,并寓寄自我的追求和向往。这就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无论老少、 学识多寡、对武侠表现出普遍痴迷之所在。也是武侠文化在作为现实在业已消失的现代社会依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