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 化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作为平民的伦理文化,对广大中国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武侠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承载的是中国武术 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伦理与道德文化。武侠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无数的中国人或者用自己的精神,或者用自己的文章,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构 建了一个以“侠”为核心的武侠文化,直到今天,侠义精神仍然是一种倍受推崇的道德规范。
武侠文化中最基本的因素是武与侠及其相关的东西。武侠,顾名思义,有武有侠,以武行侠而已。武即武力、武术、击技;侠即行侠仗义。武侠文化作为伦理本体型的 文化,“武功”、“武力”、“武术”等以“武”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们征服社会的渴望;“侠客”、“侠义”、“侠行”等以“侠”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则是 对完善道德的祈盼。“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建立一个 理想的世界。所谓“侠”是目的,“武”是手段,有武才可为侠,而为侠方才学武。两者在行为方式道德追求、文化理想等方面和谐地统一起来。
武侠艺术之所以被推崇,跟其间的侠义观念,在传统上能让中国人接受、能产生伦理道德上的认同有很重要的关系。侠,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道义,为侠者,肯定是有 忠肝义胆,不然如何能做到为国为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侠义精神、侠义伦理则是武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 价值核心。由此引申出的 侠义崇拜已成为普遍性的民间文化心态,侠义精神也演化为一种传统民间美德。侠义精神是侠之为侠的一个永恒的行为动机,是侠文化的 基本内核,更是平民大众现实生活需要与理想化期待的综合产物。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种种情态时的一个心灵参照。在文学创作中侠义精神不仅寄寓于武侠小说中, 而且也渗透、覆盖在其它的创作类型里,尽管其呈现形态不是那么完整、充分和透彻。人们在看武侠影视和阅读武侠小说的过程中,随着武侠一起进行一次人格上的 超越和道德上的升华,并以此获得伦理意义上的巨大心理满足。在现代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道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焦 虑、失落和傍徨之中便产生了对古老伦理社会重义轻利、互助互让、锄强扶弱、济困救贫等的执着与向往。从而为精神的复归和栖居寻找到了一个道德上的乌托邦和 太阳城。武侠世界成为现代中国人逃向想象的道德乐园,以理想人格的幻影来谐合现实的心理失衡,并寓寄自我的追求和向往。这就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无论老少、 学识多寡、对武侠表现出普遍痴迷之所在。也是武侠文化在作为现实在业已消失的现代社会依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武侠伦理作为武侠文化 中思想道德的价值取向,是武侠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武侠伦理不仅仅是武侠人物的行为准则,更成为中华民族广大民众意识深处的最高伦理价值和行为标准。中国传 统文化中深厚的武侠文化传统意识,则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深深植根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当中。武侠行为和武侠艺术中的侠土,是武侠伦理 的结合体和载体。在武侠和武侠艺术上,侠的意义很明确,大到保家为卫国、为国为民之士 ,小到锄强扶弱、济困扶危的英雄。其本质是“替天行道”,是义,也 就是重义守诺、除暴安良,见义勇为、仗义行侠、济世救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的精神品质。侠是道义的一种体现,是中华民族心理的“不平之气”的一种凝 聚,是民族审美中一个永恒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