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看到上一次更新博客还是2015年的事情了,博客的消失是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兴起而被替代的,twitter等微博客也是功不可没,大家越来越没有兴趣看长文章了,也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写了。但是现在越来越严的审查导致随时碰壁,不知道哪一天劳动成果就会完全消失,最近博客再次复活的机缘是无意中看到可以注册免费的oracle cloud,而且配置很高,虽然普遍反馈成功率比较拼人品,而我幸运的注册成功了,于是翻出我以前备份的数据库,再次注册了域名,也经过了不少折腾我的博客再次活过来了。继续写博客的主要动机在于有助于写东西有助于锻炼整体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的博客活过来了。

我记得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他痛恨励志、痛恨培优、痛恨成功学、痛恨望子成龙、特别最痛恨的就是青年导师,因为导师俨然是真理的化身,师道尊严,不容辩驳, 不容置疑。辩驳和质疑就成了离经叛道,导师最常说的是“我吃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要多“,但是多吃的盐、多走的桥最后往往沉淀成了教条式的经验,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所有的经验都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不容辩驳和质疑也就意味着必须全盘接受,丧失了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也就成了机器人,完全丧失了创新能力。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决定了大家天然的产生了“奴性”,这也导致了天然的创新能力不足。

一、野蛮生长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特别认同“人类之所以能进步,就是因为下一代人不怎么听上一代人的话”这个观点,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下一代人都完全听从上一代人的话,那社会只会按部就班。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下一代不断推翻上一代的经验之中实现的。经验之中当然充满了真知灼见和不朽的智慧,不然人类也不会选择书籍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可是它们的作用更应该偏向于启发和引导,供后辈去拣选和思辩。而不是作为规范和纪律甚至恐吓——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照搬照抄最可怕的问题在于人丧失了追根溯源深入思考的必要性,不会去深究经验的产生过程以及适用的特殊条件,而是只需要在脑海中检索找到对应的内容直接执行就行,如果所有人类如此,那么社会整体的前进轨迹变成了循环往复,就如同打猎的后代如果始终认为人就应该是不停的追捕猎物,可能现在多的还是被饿死的人,那就不会有后面的人试图将动物圈养起来形成畜牧业,那还谈何发展?发明创造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生动力,批判性思考的质疑精神才能推动发动创造,而质疑只有在自由的土壤中才会生根发芽。

Read More →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于是我对回答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古到今一个人被认为有思想都是极大的褒奖,甚至出类拔萃者还可以被冠以思想家的头衔,谁不愿意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呢?有思想的人多半内心强大,充满自信,不以人的毁誉而判定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不会在乎被外在的力量贴了多少标签,只要内心认定的,虽千万人逆,吾俱往矣。

我认为要回答“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到底什么才算是有思想,我想引用柳智宇《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中的一段话:

所谓有思想,不是说对一些地图上不相干的地方有一些繁复斑驳了解和猜测,而是关注于人生社会的大问题,就好比地图的整体、地图中的一些重要特点和我们的起点、终点、中间的路径。同时,思想中蕴涵了行动,我们有了地图就是要去走一条路的,而实践也是检验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科学上的定律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则需要靠我们的生命体验来验证,否则就只是一堆假设。我们说一个人思想自由,是说他基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能够提出许多新的、有益的见解,与前人的见解相对照而能给人以启发,不是说他不顾前人的经验胡想一套、妄自尊大;我们说一个人思想深刻,是说他具备透过表象发现问题关节点或实质的洞察力,不是提出一些与实事不符的片面、古怪的观点。我们说一个人思想开放,是说他能不断学习,原原本本地领纳别人的观点、立场,进而能同情地体会作为前提的生命体验,不加入自己的曲解;有疑处阙疑(暂时搁置),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时再从一更高的观点沟通人我,使各自思想的不足得以弥补、优点并行不悖;不是说不加鉴别地一味吸收、实则未领纳其本怀,吸收得多了,不同观点错杂无序,就在心里打架,然后再用搅糨糊的方式强行调和。

康德在其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过人类理性的三个永久性问题:

一、我能够知道什么?

二、我应当做什么?

三、我可以希望什么?

人的一生其实都在这三个问题中挣扎,一个人活得明白还是糊涂,就看能否对这三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在我眼里一个有思想的人,首先懂得批判性思考,有独立见解,然后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完整解释世界的运行逻辑(就是能用一个或者几个观点完整理解自己与社会内在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了解了世界的本质规则之后,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对每件事都有属于自己的看法。 Read More →

这是一篇七个月前就想动笔的文章,但总觉得有些地方还没有想清楚,现在经过沉淀以后觉得能说清楚然后就动笔了。

前段时间高中同学DDV结婚,他对我最终选择成为公务员表示了极大的困惑和不解,有一种“敌对分子”突然被招安的突兀感,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似乎都不应该是我的最终选择:我在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讽刺和调侃国家的政策,还经常喜欢戳破历史上一些表面华丽的包装硬是要把真相挖掘出来。而且我经常标榜自己是一名twitter的重度使用用户,twitter因为充斥着民运人士而在中国被禁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这个问题应该会让很多人觉得诧异,我觉得我要是不把这些内容写出来,会让很多人误以为我这是一种当婊子又立牌坊的龌龊行为。这其实是我做的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而且是在非常理智的情况下做出的。

我从小到现在一共有三个理想:科学家、官员和人生规划师。第一个梦想是缘自小时候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和兴趣;第二个梦想是因为我一直认为权利比金钱更重要,而且我也曾幻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第三个梦想是无意中发现自己看人比较准,而且我通过自己的不懈思考和努力找到了人生方向,我认为我的思路和经验应该对其他人能够有所帮助。第一个梦想在我读完大学四年以后就彻底放弃了,因为我发现了科研的真相:科研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需要,学生需要学位,教授需要廉价劳动力,学成之后需要成果来赚钱和获得名望,当科研离开兴趣之后一切都会索然无味。科研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心、无私奉献的付出和不求回报的勇气,这些我都不具备,而且从事科研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第二个梦想是我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的,第三个梦想我留给将来万一混不下去的出路。

Read More →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事情最累?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跟人打交道最累。身体再劳累好好睡一觉也就恢复的差不多了,但是心累就麻烦的多了。这不仅是因为人性非常复杂需要很多精力去揣摩,而且因为人心和人性总是向着不同的方向,实际的方向和期望的和方向往往南辕北辙,一旦方向错了,那么不管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预想的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就向我一直抨击的成功学那样)。

人性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我一直想不出来怎么形容它,比如人都是贪婪的、自私的、虚伪的、虚荣的、怀旧的、软弱的、冷酷的、爱听好话的……或许可以按照卡耐基这个家伙的说法叫做《人性的弱点》,虽然我不喜欢他的这个说法,因为人性本来如此,无所谓是缺点还是优点,但是我要承认他有一点说对了,那就是这些人性在主流观点看来多数都是消极向下的。我不是要讨论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这样的哲学问题,我只是想说人性其实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规则而逐渐形成的,也就是对社会规则的真实写照。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能适应规则的人总会比不适应规则的人过的更好,而大家都更容易在适应规则的人身上看到“人性的弱点”,而那些表现的不明显或者没有表现出来的人处在的状态更多的是郁郁不得志。试想你要说服一个人,是夸他几句再说服还是直接说服更容易呢?再比如你要让别人帮你办事,你是带点礼品去还是两手空空更容易呢?当然还有一种是身上没有表现出来“人性的弱点”的成功人士,这些人似乎跟我的结论不符合,但是不要忘了人性里面有一条是——虚伪,我有一个结论:凡是看起来“尽善尽美”的人都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要么是本身太擅于伪装,要么是宣传需要进行的包装。不用说大家已经亲眼看到曾经小时候的道德楷模或者偶像有多少已经轰然倒塌,比如雷锋、刘胡兰、黄继光、周恩来……我只举焦裕禄一个例子就可以了,焦裕禄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实际的情况呢?1979年12月24日,张钦礼被商丘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3年,判刑时的主要罪行是”文革中紧跟林彪、四人帮和反党乱军”;迫害老干部(指秦一飞、周化民);挖空心思捏造焦裕禄事迹,欺骗全党,欺骗全国人民的欺骗罪。张钦礼是何许人也?兰考县的副书记,焦裕禄的副手,有兴趣的百度就行了,连翻墙都不需要。他是典型的因为宣传需要,即使事实不是如此,但他作为一个好干部的代号却必须继续使用。再举个例子就是文章,这哥们把自己弄得一副新好男人形象,其实只是他太擅于伪装了,没有被人发现而已。人性还有很多,比如爱听好话、不愿意接受批评、自私、贪婪,各位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小时候是不是这样,这个是大人教的吗?显然不是,几乎可以说是天生的。而且人在危机时刻往往迸发出来的就是本性了,而剥离开了伪装,比如只有一次活命机会,你会留给自己还是别人?我在阅读邓晓芒先生的著作《灵之舞》(我在微信朋友圈提到过)时看到有这么一个观点:正如只有人才能达到真诚一样,也只有人才能够真正地伪装,这两方面是天然不可分离的。仅凭中、西两种真诚在对方都成为虚伪这点,我们就可以说,一切真诚都同时也是伪装。而真诚与伪装的这种同一性,就是表演。我对这个观点非常赞同,人无时不刻不在表演,只不过有人演得好,有人演的烂,演得好的就把自己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隐藏的更好,演的烂的就会更多的表现出来。 Read More →

看得见的规则叫法律,看不见的规则叫法则。看得见的东西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真正起着制约作用的往往是看不见的法则。因为看不见,所以我要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虽然明白了这些法则不会让你真正成熟,但是至少让你看起来不会幼稚。

一、这个社会从来没有公平过,将来也不会公平。 这个时代无论是90后、80后还是70后,很多人都在对这个社会抱怨着不公平,因为家境的不公平而导致自己落后于别人,因行业的不公平而导致自己竞争不过别人,因制度的不公平阻碍自己的发展,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被冷落……似乎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不公平”,而不愿意承认社会本来就很残酷是不公平的,失败都是因为自己没有正确面对。所有人都期望着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让自己发展,就正如我们始终在宣扬“公平正义比太阳更光辉”这样的论调,这是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理想是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但这可能吗?理想之所以是理想,那是因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这都不可能实现。就像人本来就是分三六九等的,工作也是分高低贵贱的,家庭背景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果连这点都不能坦然面对,然后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那么理所当然就只能被社会淘汰。社会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就存在着不公平,很多的不公平。但也是因为这些不公平促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这个社会不存在不公平那么就不叫“社会”了。这个社会因为个体的需求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个人价值标准;因为群体的需求不同,造成了群体的价值标准。同时,因为个人能力的不同,收入、思想、阶层都会不同。继而因为群体、个人间不同价值标准的期望而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形成不同的阶层体系。而这些不同的阶层间拥有的权利义务都不一样,继而群体间就会产生差异,产生诸多的不公平。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因为你们的抱怨而让你们的期望得意满足。因为你爸不是李刚,所以你必须让自己成为李刚。 Read More →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疏远近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印象好坏程度来确定的,任何人的印象分总是在第一次的印象分上不断进行加减,而不是重新打分,而最为重要的第一印象打分大部分是通过交谈来完成的,如果懂得了说话的技巧,那么第一印象一般都很难会差。说话聊天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有技巧的,正确的技巧经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正确的说话技巧总结起来只有一点:在正确的时候说正确的话道理很简单,但是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如果你不是故意想让谈话搞砸,那么一定要记住一点:谈话以对方为中心。我有过很多次类似的体验,某些人喜欢自说自话,想要表现自己非常健谈,而且说的都是跟自己有关的事情,完全不顾忌别人有没有兴趣听,这是一个非常让人讨厌的行为,可是很多人经常不知不觉犯这个错误。要让谈话进行的愉快热烈大可谈论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我相信这种情况没有人会主动拒绝你的。每个人其实都有痒处的,就看你能不能搔到了,而这个就要依靠观察能力了。

最安全的话题就是从学习或者工作聊起,比如某人在读研或者读博,你就可以谈论一下研究专业相关的事情,即使你完全不懂,你也可以让对方给你解释一下,这种显摆的机会我想没有人愿意放过,或者毕业了以后要去哪里工作诸如此类的话题。再比如某人在工作,可以谈一谈工作相关的事情,单位情况,工作内容等。即使这些话题并不是很热烈,但总不至于冷场。

要想使谈话进行的足够热烈,那么就要依靠自己观察和平时的积累了。比如你碰到一位正在找工作的,可以聊一聊这方面的事情;碰到一位准妈妈就聊聊关于生育的事情;碰到一位准备结婚的同学就聊聊婚礼吧……诸如此类,每个人总有最近要碰到或者需要解决的事情,这就是聊天的不二话题。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就更好了,如果不能提供合理的建议,那就只谈论事情本身好了,或者聊一聊你听过的跟话题本身相关的内容。

还有一类就是别人特别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事情,如果你有足够的造诣那么最好,自然很容易投机。如果你恰好不了解,那么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大可摆出一副请教的姿势,请别人给你介绍相关内容,任何人有这种显摆的机会都不会随便放过。如果你观察不出来对方的兴趣爱好,那么可以询问熟悉他的人,投其所好就行了。

谈话以对方为中心还包括:成全别人的好胜心、求人办事时说对方得意的事、让对方站在强者的位置上讲话等等 Read More →

我最近打算写一点有深度的文章,内容就是关于我自己的所悟所得,有些人会觉得我写的文章莫名其妙,当然也会有些人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示。

在开始正式内容之前我要先说一下我对经验和心得传承的看法

1、我最欣赏的是古人教导徒弟的方式—-靠悟性,如果没有悟性就什么都得不到。不仅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最犀利的东西一定是自己悟出来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真的有潜力的人,不教也最终可以学会,对于那些不该学会的人,强行教会没有益处只会害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大部分内容都是循序渐进的,比如你在这个人生阶段只能有这样的感悟,但是你却偏要超越现实,脱离阶段,给别人的感觉只能是你在装B。

2、没有人真的会把最有用的东西教给你和把最有用的经验分享给你。从人性来说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独门绝技被别人窥破门径。你所看到的各种东西并不是错的,只是不重要而已。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在内容之外,正所谓“听话要听音”—-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弦外之音,这才是真正要表达的内容。

3、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前面说了你所能看到的经验并不是真的很重要的经验,当然你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甚至悟出自己的独门绝学,但是千万不要照搬,因为每个人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目前我人生受到的最大启示的两句话分别是来自高中和大学的两个老师,一个是“什么事都要做一下,这样你的人生才完整”、另一个是“理工科的学生要多读一些文史哲,不要老是用理工科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我相信很多人会把这两句话忽略掉,但事实上却给了我很多收获,因为我悟出了属于我自己的东西。

今天要说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只是一个成语:事在人为

按照最普遍的释义它大概可以被解释为: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可以给人以自信,树立信心。

如果只是想说这个意思我也就不用写这篇文章了,而我想说的内容是跟这个完全不同的:

一、一件事情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最终要看的是人的主观努力程度。所以只要是人办的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着来的,并不是所谓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也可以变成二,好事当然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同样可以变成好事。

二、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而人,才是所有事情的根本。只有掌握了人,才有成事的可能,抓住了人就抓住了所有问题的关键点。政治之上,谁比谁更有权威,更有威望,不是看谁在新闻上露面的次数多,也不是谁讲话讲得好,更不是谁长得帅,而是谁的人占据的关键位置多。

三、事情最终是要靠人去做的,而不是人脑子里的想法。生活中有很多满腔抱负,甚至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却因为没有行动能力,最终一事无成。

四、事情的结果取决于做事的人付出了多少努力,你想要一个很没好的结果却不付出成比例的劳动是不可能的。虽然我读了很多励志的书,但我本人是个很不励志的人,最后事情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外部条件,所以付出也未必真的就有好结果。正是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

这篇关于我自己体悟的小文章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受制约的权利,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请允许我用一个如此狗血的句子作为文章的开始,这次高铁的特大事故让我们再次见识了其可怕。法国著名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爱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权力滥用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

一、畸形的铁道部——国中之国

铁道部是一个畸形的”国中之国“,政企不分,官商一体,没有相应的监管,甚至还有自己的公检法,真可谓是“针扎不进,水泼不入”。有句俗话说”先枪毙,后审判,绝对没有冤假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铁道部的混乱,民航尚且只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总局,铁道居然就成了国务院组成的一个部门,千万不要小看这里的差别,实际的地位悬殊是巨大的。比如这次事故后,铁道部居然作为联合调查组的成员检查自己的问题,匪夷所思。

铁道部匪夷所思的事情还有很多:

铁道部居然可以让驾驶员十天学会德国人三个月才能学会的高铁列车驾驶技术,居然就可以随意将事故原因归咎于雷击,居然就可以无视幸存者的死活直接掩埋车厢,居然就可以无视家属直接火化尸体,居然就可以无视实际死亡人数随意编造……

记者:在你们宣布没生命体征、开始拆解车厢时,为什么又发现一个活着的女孩?铁道部发言人:这只是一个奇迹。记者:那你们做的决策是不是错了?为什么说没人活着又发现呢?发言人:我只能说,它就是发生了。记者:我想打他!

更多关于事故的疑问请参看文章《追上死亡的动车和被隐秘的真相Read More →

也许你已经习惯了用140个字甚至更短的微博或者状态来表达自己以及了解别人,甚至这是你日常中使用最长的文字,这一信息高速时代的行为不仅使思想趋于碎片化,更是使大家丧失了完整表达的能力。也许你有这样的感慨:写一句话很容易,写一段话有些难,写一篇话就是真的难,写一篇完全原创的话更是难上加难。把一块完整的玻璃随意的敲碎成碎片太简单了,但把这些碎片粘成一块完整的玻璃就非常困难,更遑论要让玻璃平整没有残缺。

我一直认为:博客的目的是让思想能够系统全面完整的表达,经过沉淀的思想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一、为什么要写博客?

我认为的原因包括:

1、能够对所思所想进行梳理和归纳,使思想得到沉淀;

2、能够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使自己的思想能够清楚,准确,全面的得到表达;

3、锻炼逻辑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使文章富有条理和依据,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和信服。

博客的主体是人的思想,而不是内容。信息是免费的,价值输出和思考是无价的,一篇有思想的博客能够使读者有所收获,而不仅仅是看完了一篇无关紧要的文章在我RSS订阅的博客里,我最喜欢看的是进行价值观输出的个人博客,不是新闻,也不是只写新闻的博客。正所谓“文以载道”,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思想,那么要完成一篇文章必须对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纳。

也许你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看到朋友写的文章兴致勃勃想去写点评论,却发现无从着手:因为费尽心思始终揣摩不出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不能切中要害的评论起不到思想交流的作用——不如不写,但是不写评论却又对不起朋友,这种两难的尴尬境地很可能是缘于文章的表达存在问题或者逻辑混乱。没有多少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琢磨在字里行间隐藏的意思,除非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退一步讲,即使有的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分析,对于一副图画尚且不同人观察的重点并不一致,正如一千个人阅读《哈姆雷特》而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感觉,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让读者一目了然不好吗?

我认为写作和逻辑能力优秀的标准是:条理清晰、事理明确、总结到位。写作和逻辑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一种经过锻炼而获得的能力。我认为是非常重要但很难培养的能力,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从来没有系统的培训,但在生活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却非常有用。我自己有一些体会却不知道如何教给别人,参与辩论和写作富有条理和依据的文章可能是不错的方法

所以我认为写博客有助于沉淀思想锻炼写作以及逻辑思维。想要进步就开始写博客吧! Read More →

 

三峡是不是个好大坝我不知道,但是它最近引起了很多非议。本来作为一项伟大的政绩工程一直都是褒过于贬的,即使它的建立需要进行上百万的移民;即使它的建成破坏了美好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使它的发电能力没有达到号称的“能照亮半边中国”而只能照亮三峡旁边;即使它的抗洪能力从能抵抗万年一遇下降到十年一遇的也抵不了。但很不巧的是今年春天赶上了长江中下游大旱,缺水情况严重,大坝下游的城市已经无法容纳经常驻港的远洋船只。于是民众怨声载道,组织面临的形势严峻,然后再往前一追溯,似乎建了三峡大坝就是各种灾害,麻烦事不断,即使在十年前的人民代表赞成大会上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可行,是建国以来支持率最低的议案

组织认为:

一、三峡大坝的后遗症很严重,必须正面积极解决、不能逃避,得有人承担相关政治责任;

二、三峡是上届政府建的,与本届政府无关,本届政府在三峡问题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三、主导工程的那一代领导人要么已经就木,要么已经式微,是当替罪羊的不二人选;

四、十八大快要召开,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向某些人施压获取政治筹码的好机会(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但是党中央并不总是紧密团结在总书记周围)。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