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1年开始,共和国的版图上多了一个圆圈。在历史悠久的河西走廊上,张掖东,武威西,新添了一个地级城市,她的名字叫“金昌”。这个建在戈壁滩上的城市本来的地名叫“金川”,是因为附近有一条金川河而得名,原来的行政建制只是永昌县的一个镇。
正在建设的金水湖景区
听起来像一个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工业落后,资源匮乏,被称作钢铁工业维生素的有色金属镍全部依赖进口,想要 从外国人手里得到1吨镍我们需要用5吨上好的对虾去换,谁要是想使用1吨镍需要国务院总理亲自批准。那个时候,寻找镍钴资源,改变贫镍少钴的现状,甚至成 为摆在中央最高领导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传说毛泽东曾许诺谁要是找到了大型的镍矿他将请谁吃红烧肉。有一天,在河西走廊、龙首山下一个叫白家咀的村庄,一 个放羊老汉捡到了一块孔雀绿的石头,让他感到新奇,高兴得就像捡到了一块金子。这块石头很快作为群众报矿被送到了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即后来的甘肃 地矿局第六地质队),以此为契机,在白家咀附近的山上发现了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前多年的说法是居第二位)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这样就有了成立于1959年 6月的“永昌镍矿”,即后来的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就有了国家重视、颇受各方面关注的镍基地建设,就有了1966年中央领导亲临视察,邓小平把金川镍矿称作 是共和国的“金娃娃”,就有了1981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的金昌市。
自 金昌市成立的那天起,这里的人们就自豪地把她称作祖国的“镍都”。这并非溢美之词,因为这里的镍产量一直占全国85%以上,特别贵重的铂族金属(铂、钯、 锇、铱、钌、铑)产量更是占到全国的90%以上。金昌市民,尤其是金川公司的人都忘不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同志亲自抓祖国镍基地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在前后七年时间里八下金川,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科技攻关,使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取得飞速发展。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金昌市是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较早达到“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也是甘肃省14个地州市中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城市。近年来,金川集团公司实施“做大做强”战略,实现跨越式发 展,2004年有色金属产量已超过20万吨,销售收入过百亿元,(2006年金川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4亿元,利税72亿元,有色金属产品总量过30 万吨——作者加注)成为甘肃省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头羊。借这个东风,金昌市也雄心勃勃要取得更大发展,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企业地方相互支持,协同发展,势 头很猛。给人的感觉,金昌是一个年轻力壮、潜质无限、前景看好的西部城市。
金 昌市辖一区一县——金川区和永昌县,48万人口,市区大约有20万人。应该说,最早这个城市以金川公司职工及其家属为主体——没有金川公司,也就不会有金 昌市——是一个“移民城市”。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全国各地的口音,但由于金川公司最初的职工队伍来自东北的占了多数,所以东北味很浓的普通话一度成了这里的 主导方言,包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这里出生的金川第二代人由于生长环境的关系,都操这种流行的“金川话”。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满足职工家属大量 迁入、中小学生大量增加的需要,金昌的企业和地方都引进了大批外地教师和师范院校毕业生,再加上广播电视等传媒的影响,金川下一代人的口音逐渐就转变为纯 正的普通话了。当然,自从金昌市成立、市政和金川区的各个系统逐渐庞大起来以后,地方干部及其家属中操本地永昌口音以及临近的武威、民勤口音的人相对多了 些。这样,尽管市区听到甘肃方言的机会多了,但是,不仅是金川集团公司内部,包括市政方面,工作语言一直都是普通话,哪个领导或者公众人物要是站在庄严隆 重的台子上用地方方言讲话,那肯定就要受到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的鄙视。
金 昌的文化也具有“移民城市”的特点。整体上呈现多元化,包容性较强。无论哪个文化、艺术门类人员的构成都很难由本地人或者另外某个地方人的垄断,基本上都 是多元构成,兼收并蓄,杂交优势,极富生命力。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有许多人都在感慨金昌是文化沙漠,文化成果就像戈壁滩一样贫瘠,直到九十年代 中期,还经常能够看到许多人为金昌市文化氛围、文明程度的加强和提高大声疾呼。但是近年来,金昌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整个城市的文化品 位也得到了迅猛的提高,比如公共文化设施和媒体的发展壮大及其地位的提高,比如图书、报刊、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的消费和收藏增长势头明显,比如文学、文化 艺术创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提高,比如家居装修从土财主一般的简单摆阔到开始着意追求文化品位,比如市民法制观念、道德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语言行为文明程度 的提高,等等等等。
眼下,当政的官员们积极主导,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且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整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步提高,为进一步的发展和市民们的幸福生活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应当说不是心血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