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看到上一次更新博客还是2015年的事情了,博客的消失是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兴起而被替代的,twitter等微博客也是功不可没,大家越来越没有兴趣看长文章了,也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写了。但是现在越来越严的审查导致随时碰壁,不知道哪一天劳动成果就会完全消失,最近博客再次复活的机缘是无意中看到可以注册免费的oracle cloud,而且配置很高,虽然普遍反馈成功率比较拼人品,而我幸运的注册成功了,于是翻出我以前备份的数据库,再次注册了域名,也经过了不少折腾我的博客再次活过来了。继续写博客的主要动机在于有助于写东西有助于锻炼整体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的博客活过来了。

我记得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他痛恨励志、痛恨培优、痛恨成功学、痛恨望子成龙、特别最痛恨的就是青年导师,因为导师俨然是真理的化身,师道尊严,不容辩驳, 不容置疑。辩驳和质疑就成了离经叛道,导师最常说的是“我吃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要多“,但是多吃的盐、多走的桥最后往往沉淀成了教条式的经验,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所有的经验都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不容辩驳和质疑也就意味着必须全盘接受,丧失了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也就成了机器人,完全丧失了创新能力。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决定了大家天然的产生了“奴性”,这也导致了天然的创新能力不足。

一、野蛮生长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特别认同“人类之所以能进步,就是因为下一代人不怎么听上一代人的话”这个观点,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下一代人都完全听从上一代人的话,那社会只会按部就班。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下一代不断推翻上一代的经验之中实现的。经验之中当然充满了真知灼见和不朽的智慧,不然人类也不会选择书籍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可是它们的作用更应该偏向于启发和引导,供后辈去拣选和思辩。而不是作为规范和纪律甚至恐吓——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照搬照抄最可怕的问题在于人丧失了追根溯源深入思考的必要性,不会去深究经验的产生过程以及适用的特殊条件,而是只需要在脑海中检索找到对应的内容直接执行就行,如果所有人类如此,那么社会整体的前进轨迹变成了循环往复,就如同打猎的后代如果始终认为人就应该是不停的追捕猎物,可能现在多的还是被饿死的人,那就不会有后面的人试图将动物圈养起来形成畜牧业,那还谈何发展?发明创造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生动力,批判性思考的质疑精神才能推动发动创造,而质疑只有在自由的土壤中才会生根发芽。

Read More →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于是我对回答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古到今一个人被认为有思想都是极大的褒奖,甚至出类拔萃者还可以被冠以思想家的头衔,谁不愿意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呢?有思想的人多半内心强大,充满自信,不以人的毁誉而判定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不会在乎被外在的力量贴了多少标签,只要内心认定的,虽千万人逆,吾俱往矣。

我认为要回答“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到底什么才算是有思想,我想引用柳智宇《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中的一段话:

所谓有思想,不是说对一些地图上不相干的地方有一些繁复斑驳了解和猜测,而是关注于人生社会的大问题,就好比地图的整体、地图中的一些重要特点和我们的起点、终点、中间的路径。同时,思想中蕴涵了行动,我们有了地图就是要去走一条路的,而实践也是检验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科学上的定律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则需要靠我们的生命体验来验证,否则就只是一堆假设。我们说一个人思想自由,是说他基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能够提出许多新的、有益的见解,与前人的见解相对照而能给人以启发,不是说他不顾前人的经验胡想一套、妄自尊大;我们说一个人思想深刻,是说他具备透过表象发现问题关节点或实质的洞察力,不是提出一些与实事不符的片面、古怪的观点。我们说一个人思想开放,是说他能不断学习,原原本本地领纳别人的观点、立场,进而能同情地体会作为前提的生命体验,不加入自己的曲解;有疑处阙疑(暂时搁置),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时再从一更高的观点沟通人我,使各自思想的不足得以弥补、优点并行不悖;不是说不加鉴别地一味吸收、实则未领纳其本怀,吸收得多了,不同观点错杂无序,就在心里打架,然后再用搅糨糊的方式强行调和。

康德在其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过人类理性的三个永久性问题:

一、我能够知道什么?

二、我应当做什么?

三、我可以希望什么?

人的一生其实都在这三个问题中挣扎,一个人活得明白还是糊涂,就看能否对这三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在我眼里一个有思想的人,首先懂得批判性思考,有独立见解,然后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完整解释世界的运行逻辑(就是能用一个或者几个观点完整理解自己与社会内在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了解了世界的本质规则之后,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对每件事都有属于自己的看法。 Read More →

这是一篇七个月前就想动笔的文章,但总觉得有些地方还没有想清楚,现在经过沉淀以后觉得能说清楚然后就动笔了。

前段时间高中同学DDV结婚,他对我最终选择成为公务员表示了极大的困惑和不解,有一种“敌对分子”突然被招安的突兀感,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似乎都不应该是我的最终选择:我在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讽刺和调侃国家的政策,还经常喜欢戳破历史上一些表面华丽的包装硬是要把真相挖掘出来。而且我经常标榜自己是一名twitter的重度使用用户,twitter因为充斥着民运人士而在中国被禁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这个问题应该会让很多人觉得诧异,我觉得我要是不把这些内容写出来,会让很多人误以为我这是一种当婊子又立牌坊的龌龊行为。这其实是我做的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而且是在非常理智的情况下做出的。

我从小到现在一共有三个理想:科学家、官员和人生规划师。第一个梦想是缘自小时候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和兴趣;第二个梦想是因为我一直认为权利比金钱更重要,而且我也曾幻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第三个梦想是无意中发现自己看人比较准,而且我通过自己的不懈思考和努力找到了人生方向,我认为我的思路和经验应该对其他人能够有所帮助。第一个梦想在我读完大学四年以后就彻底放弃了,因为我发现了科研的真相:科研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需要,学生需要学位,教授需要廉价劳动力,学成之后需要成果来赚钱和获得名望,当科研离开兴趣之后一切都会索然无味。科研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心、无私奉献的付出和不求回报的勇气,这些我都不具备,而且从事科研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第二个梦想是我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的,第三个梦想我留给将来万一混不下去的出路。

Read More →

实在忍不住要来吐槽一下《同桌的你》这部电影,就这样素质的电影也敢说要和大家同哭、同笑、同青春?你丫实在是不配!起先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是因为这是一部跟厦大有关的电影,高晓松写同桌的你是他落魄的时候在厦大附近租房住,然后邂逅了一个新闻系女生,接着写出了这首很有故事的歌曲,既然有导演要把这首歌拍成一部电影,那么就算仅以这首歌的歌词作为框架进行充实那应该也可以勉强一看,毕竟主题也是喜闻乐见的热血、青春和回忆。然后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同学分享的一篇叫做《我与我的作死低智商女友》的吐槽文章,就更让我想看看这部奇葩电影到底是什么样子,电影上映的时候没有排出时间去电影院,直到最近发现网上有就看了一遍,我实在想对这个编剧和导演说一句:what the fuck!不说别的,特么明明是在华侨大学拍的,厦大不让你取景拍摄然后转场去华大,你就好好说故事发生在华侨大学,这么张冠李戴到底算是什么态度?

虽然我不是学电影的,但是我也至少知道一点,电影的本质实际上是讲一个故事,拍电影的水平也就是讲故事的水平,编剧是准备好一个故事的框架和内容,而导演是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把这个故事呈现给大家。这部电影的内容真的是让我无力吐槽,诸多的逻辑漏洞我都数不过来:尼玛一个学渣只是用功了四十天就第一志愿北大,第二志愿厦大?撇开这点不说,然后文科还能报计算机系?编剧你特么从小跟跟白痴生活在一起吧?两个人被厦大录取,到军训的时候才知道?你一个假期都不关心你的女朋友考了哪里?这像是一个谈恋爱的人应该有的态度么?能有社交网络这么超前想法的人会混到那么差?还被一个外国留学生讲给了扎克伯格,我真是够了,你这么能YY怎么不去写小说?非典被隔离居然还有一票人把他“救”出来,你确定这是大学生?就算不考虑社会危害性,你丫就不怕把自己搞死了,这智商……真的是连猪都不如,还有98年上大学,03年才毕业,所有人的大学都上了五年?你当所有人都是学医的?结婚前一个男人和新娘在那边互诉衷肠,你是打算悔婚吗?我就不信这样的情况新郎心里没根刺,这真的是我见过最奇葩的剧情,最让我不能忍的是女主哭着说,你知道我当初申请被拒签证被拒的绝望么,男主带着哭腔问,所以你就放弃了?女主就这么放弃了,还自以为是救赎的放弃努力了。这特么是一个从小以斯坦福作为目标的有志青年应该表现出来的状态吗?只是因为没申请上斯坦福、被拒签两次就放弃了,就算你特么不知道有个东西叫做配偶陪读,你就不会去个其他学校吗?就这样的智商去斯坦福,哎……俩人泪眼朦胧的感叹道:我们是输给了现实。我呸,你们是输给了智商才对!!!

电影剧本和小说一样是可以创造的,但是这有一个度,不说优秀只是合格的剧本至少有个要求——不能扯淡!我想引用一个我很喜欢的网络作家跳舞写在《天王》小说中“我的都市题材小说创作笔记”里面的一段话来说说这件事: Read More →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事情最累?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跟人打交道最累。身体再劳累好好睡一觉也就恢复的差不多了,但是心累就麻烦的多了。这不仅是因为人性非常复杂需要很多精力去揣摩,而且因为人心和人性总是向着不同的方向,实际的方向和期望的和方向往往南辕北辙,一旦方向错了,那么不管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预想的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就向我一直抨击的成功学那样)。

人性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我一直想不出来怎么形容它,比如人都是贪婪的、自私的、虚伪的、虚荣的、怀旧的、软弱的、冷酷的、爱听好话的……或许可以按照卡耐基这个家伙的说法叫做《人性的弱点》,虽然我不喜欢他的这个说法,因为人性本来如此,无所谓是缺点还是优点,但是我要承认他有一点说对了,那就是这些人性在主流观点看来多数都是消极向下的。我不是要讨论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这样的哲学问题,我只是想说人性其实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规则而逐渐形成的,也就是对社会规则的真实写照。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能适应规则的人总会比不适应规则的人过的更好,而大家都更容易在适应规则的人身上看到“人性的弱点”,而那些表现的不明显或者没有表现出来的人处在的状态更多的是郁郁不得志。试想你要说服一个人,是夸他几句再说服还是直接说服更容易呢?再比如你要让别人帮你办事,你是带点礼品去还是两手空空更容易呢?当然还有一种是身上没有表现出来“人性的弱点”的成功人士,这些人似乎跟我的结论不符合,但是不要忘了人性里面有一条是——虚伪,我有一个结论:凡是看起来“尽善尽美”的人都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要么是本身太擅于伪装,要么是宣传需要进行的包装。不用说大家已经亲眼看到曾经小时候的道德楷模或者偶像有多少已经轰然倒塌,比如雷锋、刘胡兰、黄继光、周恩来……我只举焦裕禄一个例子就可以了,焦裕禄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实际的情况呢?1979年12月24日,张钦礼被商丘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3年,判刑时的主要罪行是”文革中紧跟林彪、四人帮和反党乱军”;迫害老干部(指秦一飞、周化民);挖空心思捏造焦裕禄事迹,欺骗全党,欺骗全国人民的欺骗罪。张钦礼是何许人也?兰考县的副书记,焦裕禄的副手,有兴趣的百度就行了,连翻墙都不需要。他是典型的因为宣传需要,即使事实不是如此,但他作为一个好干部的代号却必须继续使用。再举个例子就是文章,这哥们把自己弄得一副新好男人形象,其实只是他太擅于伪装了,没有被人发现而已。人性还有很多,比如爱听好话、不愿意接受批评、自私、贪婪,各位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小时候是不是这样,这个是大人教的吗?显然不是,几乎可以说是天生的。而且人在危机时刻往往迸发出来的就是本性了,而剥离开了伪装,比如只有一次活命机会,你会留给自己还是别人?我在阅读邓晓芒先生的著作《灵之舞》(我在微信朋友圈提到过)时看到有这么一个观点:正如只有人才能达到真诚一样,也只有人才能够真正地伪装,这两方面是天然不可分离的。仅凭中、西两种真诚在对方都成为虚伪这点,我们就可以说,一切真诚都同时也是伪装。而真诚与伪装的这种同一性,就是表演。我对这个观点非常赞同,人无时不刻不在表演,只不过有人演得好,有人演的烂,演得好的就把自己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隐藏的更好,演的烂的就会更多的表现出来。 Read More →

看得见的规则叫法律,看不见的规则叫法则。看得见的东西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真正起着制约作用的往往是看不见的法则。因为看不见,所以我要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虽然明白了这些法则不会让你真正成熟,但是至少让你看起来不会幼稚。

一、这个社会从来没有公平过,将来也不会公平。 这个时代无论是90后、80后还是70后,很多人都在对这个社会抱怨着不公平,因为家境的不公平而导致自己落后于别人,因行业的不公平而导致自己竞争不过别人,因制度的不公平阻碍自己的发展,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被冷落……似乎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不公平”,而不愿意承认社会本来就很残酷是不公平的,失败都是因为自己没有正确面对。所有人都期望着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让自己发展,就正如我们始终在宣扬“公平正义比太阳更光辉”这样的论调,这是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理想是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但这可能吗?理想之所以是理想,那是因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这都不可能实现。就像人本来就是分三六九等的,工作也是分高低贵贱的,家庭背景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果连这点都不能坦然面对,然后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那么理所当然就只能被社会淘汰。社会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就存在着不公平,很多的不公平。但也是因为这些不公平促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这个社会不存在不公平那么就不叫“社会”了。这个社会因为个体的需求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个人价值标准;因为群体的需求不同,造成了群体的价值标准。同时,因为个人能力的不同,收入、思想、阶层都会不同。继而因为群体、个人间不同价值标准的期望而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形成不同的阶层体系。而这些不同的阶层间拥有的权利义务都不一样,继而群体间就会产生差异,产生诸多的不公平。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因为你们的抱怨而让你们的期望得意满足。因为你爸不是李刚,所以你必须让自己成为李刚。 Read More →

好长时间没有写博客,都快要长草了,原来的域名也正好到期了,今天决定换个域名重新开始,新地址是http://blog.wzx0727.info/ 请大家保存

今天在换域名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麻烦事情,各位用wordpress的也会碰到,所以记录在这里供大家借鉴。因为原来的域名已经到期不能解析了,所以在更换博客地址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麻烦事,因为不仅是要更改php文件还要写入数据库,最快捷的办法自然就是直接打开博客然后在设置里更改,但是域名不能解析这时候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更改hosts文件直接让原来的地址指向IP,也就是DNS解析里的A类记录,这样就能直接用浏览器打开了,然后一改就万事大吉了。hosts文件地址在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这个文件夹下,用记事本打开,然后按照这个格式填写

123.123.123.123 xxx.xxx

123.123.123.123 blog.xxx.xxx

另外,每次申请域名以后,域名的解析也有一个过程,那么在这个时候是无法对网页进行编辑的,同样你可以采用更改hosts的方法,直接在浏览器中编辑。

接下来会一些有用处的文章,这篇短小的东西就当抛砖引玉了。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疏远近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印象好坏程度来确定的,任何人的印象分总是在第一次的印象分上不断进行加减,而不是重新打分,而最为重要的第一印象打分大部分是通过交谈来完成的,如果懂得了说话的技巧,那么第一印象一般都很难会差。说话聊天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有技巧的,正确的技巧经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正确的说话技巧总结起来只有一点:在正确的时候说正确的话道理很简单,但是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如果你不是故意想让谈话搞砸,那么一定要记住一点:谈话以对方为中心。我有过很多次类似的体验,某些人喜欢自说自话,想要表现自己非常健谈,而且说的都是跟自己有关的事情,完全不顾忌别人有没有兴趣听,这是一个非常让人讨厌的行为,可是很多人经常不知不觉犯这个错误。要让谈话进行的愉快热烈大可谈论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我相信这种情况没有人会主动拒绝你的。每个人其实都有痒处的,就看你能不能搔到了,而这个就要依靠观察能力了。

最安全的话题就是从学习或者工作聊起,比如某人在读研或者读博,你就可以谈论一下研究专业相关的事情,即使你完全不懂,你也可以让对方给你解释一下,这种显摆的机会我想没有人愿意放过,或者毕业了以后要去哪里工作诸如此类的话题。再比如某人在工作,可以谈一谈工作相关的事情,单位情况,工作内容等。即使这些话题并不是很热烈,但总不至于冷场。

要想使谈话进行的足够热烈,那么就要依靠自己观察和平时的积累了。比如你碰到一位正在找工作的,可以聊一聊这方面的事情;碰到一位准妈妈就聊聊关于生育的事情;碰到一位准备结婚的同学就聊聊婚礼吧……诸如此类,每个人总有最近要碰到或者需要解决的事情,这就是聊天的不二话题。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就更好了,如果不能提供合理的建议,那就只谈论事情本身好了,或者聊一聊你听过的跟话题本身相关的内容。

还有一类就是别人特别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事情,如果你有足够的造诣那么最好,自然很容易投机。如果你恰好不了解,那么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大可摆出一副请教的姿势,请别人给你介绍相关内容,任何人有这种显摆的机会都不会随便放过。如果你观察不出来对方的兴趣爱好,那么可以询问熟悉他的人,投其所好就行了。

谈话以对方为中心还包括:成全别人的好胜心、求人办事时说对方得意的事、让对方站在强者的位置上讲话等等 Read More →

题记:时间,它只负责流动,却不负责与你一同成长。

岁月,它只承担回忆,却不担保带你一同回去。

“我清楚的记得一个恬静安详的旧香港,为我淡墨样的童年赋予了水一般的颜色”导演罗启瑞曾在自己的散文《两毛钱往事》开篇写下这句话,而在影片《岁月神偷》中,导演罗启瑞再现了自己记忆里那个年代的模样。都说对于念旧的人,历时愈久,感情的色彩便愈浓厚,回忆也愈加温柔,导演从片中渗透出的丝丝情感,也在时时刻刻一刀刀扎进观影者的内心。抛开剧情不说,单看片头做旧的浅黄色画面就已知全片浪漫主义的基调,通过还原那个年代的置景,复古的服装设计,人物造型等,也为镜头下的感情渲染更直接的铺就了一条平坦的路。纯真.怀旧感伤的情节,刻画出了流逝在岁月里五味陈杂的人生,这样一部有爱的文艺片,怎能让我们对于岁月的初识不有所共鸣呢?

影片以家庭中小儿子罗进二的视角来推进整个故事的发展,把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周围的环境的变换,完美而不着痕迹的结合起来,加上独特的“外星人”视角,展现着旧香港人当时的生活状况,残酷的现实在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眼里就那么的土崩瓦解。影片的结构也算清晰明了,以“台风袭击”为中点明确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半段温馨,后半段煽情,共同构成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的全景图。纵观整部影片,前后思路清晰,如弟弟罗进二被罚对着黑板5秒一次的报时,之间反复运用到的穿插镜头,使故事在时间上有了明确的流动感,同时也对片尾的情节做了一个独特的铺垫,使前后能够遥相呼应,为最后情势急转直下,从大喜到大悲作出暗示。影片在节奏处理上把握的恰到好处,人物关系处理上也非常的平稳。对白简练却有深意,情感表现细腻而精致,感动来的无比自然和朴实,而本应该出现的滥情的感动却销声匿迹,没有大片声嘶力竭的控诉与悲愤,却从隐忍中表露出了浓浓的亲情,让人回味无穷。 Read More →

我已经很久没有写过文章,更别说影评了,但是今天看了这部《听风者》后真是不吐不快。选择这部片子的原因是这部片放映频率比较高,在观影前对本片几乎没有期望,就是抱着勉强一看的心态,但是看下来还真是远超我的预料。对于这部电影我给出80分的高分,周迅以完美的表演获得100分,梁朝伟95分,王学兵范晓萱60分,编剧和导演30分。推荐程度:五星,强烈推荐去电影院观看!

在此之前我想说的是一些对于影评的个人看法:看电影需要的是带入故事情节去欣赏电影的态度,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吐槽。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好像只有把电影数落的一文不值才能体现出作者的价值,其实不管多么犀利的吐槽也不能显示出你观察的细致和高人一等的水平,只会让人觉得非常讨厌,就像乱咬人的疯狗方舟子一样。浮躁的作者们根本没有用心去仔细感受电影的美好,当然感受到的只能是令人厌恶的缺点和不足,其实看电影如同看人一样,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如果只是为了挑毛病你大可不看电影。何必一味吐槽呢?

言归正传,正如我标题中所说,这是一部披着谍战外衣的文艺片,会令许多追求惊险刺激的谍战片爱好者失望。但是我本人非常喜欢这种氛围,纯粹的文艺片会非常枯燥,不知所云;而纯粹的谍战片会让你的心境跌宕起伏,很容易疲劳。看完这部电影只会留下一丝淡淡的忧伤。为了一位完美女特工的香消玉殒?或者为了没有结果的爱情?为了复仇男主角不惜自残那份说不清是爱情还是友情的东西?再或者是为了一生只能被记住代号的200?
Read More →